“女飞手”用无人机画出“电子航线图”,让供电线路巡查更智能

2023-12-20

“嗡嗡嗡”,12月16日上午8时,两台无人机从黄陂区蔡店乡丁家山村田间小路升上高空,沿高压线路缓慢飞行,几位身着红马甲的女性正在一边操控无人机,一边仔细观察控制屏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
她们是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女子无人机飞行队队员,当天,她们使用无人机进行覆冰巡查,以排查低温冰冻对供电线路造成的安全隐患。这支成立于2017年的队伍,已完成无人机巡检线路4300公里,参与重大保电任务50余次。
 
“女飞手”为供电线路“画”航线图
 
飞行队队员于渊(左)和同伴在操控无人机进行作业。记者周超 摄

 
利用无人机进行高压线路巡检,发现线路缺陷隐患,相比单纯人工巡检更全面、精准。女子无人机飞行队是一个柔性组织,现有7位队员,平均年龄31岁。平时,女飞手们在运检分公司各自岗位上工作,根据巡检工作需要随时集结,投入“战斗”。
 
“为供电线路巡检插上科技的翅膀,让这项曾经单调重复的工作变得更加智能,我们的努力很有意义”。女子无人机飞行队队长宋雪告诉记者,以往,供电线路巡检工作较为依赖人工,其精准度、工作效率都有很大提升空间。近年来,女子无人机飞行队主动参与创新,积极为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多个创新项目提供技术支撑,成为一支新的“创新力量”。
“靠近铁塔时再飞慢点,把信息收集得更全面一点”,高压线下,宋雪带领飞行队队员正紧张工作。无人机沿线路飞行,机身搭载的激光雷达同步采集数据,再用软件分析处理。“为供电线路建模型,‘画’电子航线图,无人机飞行便可按照程序预设自动导航。”
 
宋雪介绍,使用无人机采集数据并建模,相当于为全市供电线路建立数据库,为各类线路巡检提供“通用地图”,项目完成后,能实现输电、变电、配电单一设备巡检或联合巡检,数据共享,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。
变电站里,一个白色箱体设备如同微型“机场”,可供多架无人机停靠、充电。这是女子无人机飞行队参与的“输变配一体化巡检”项目。
 
为解决目前无人机巡检过于依赖人工操控、且无法即时充电的问题,“输变配一体化巡检”项目通过在变电站建“机巢”,能实现后台巡检指令远程派发,触发无人机即时执行任务,并随时返回充电,让巡检工作更加轻松、智慧。为此,宋雪和队员们通过飞行数据采集、指令设计、设备调试,让这一技术逐渐运用于现实操作。
 
走出舒适区,反复苦练飞行技巧

每次飞行回来,队员们都要检查调试无人机,使其达到最佳效果。记者周超 摄
“虽然线路巡检工作通常是男性的天地,但女性观察力强、耐心细致,从事无人机巡检大有用武之地。”宋雪告诉记者,2016年,她向单位提出学习报考无人机驾驶证,经过一个多月的封闭训练及考核,她成为国网武汉供电系统首位拿到无人机驾驶证的女性。
此后,在宋雪的带动下,所在公司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动学习无人机驾驶,并通过考核。2017年,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的指导下,一支女子无人机飞行队成立了。
获取驾驶证并不意味着能熟练实操。宋雪介绍,无人机巡检需要让飞机与线缆保持2.5-3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平稳飞行,而且,相关巡检多为远程操控,无人机不在视线范围内,只能通过手持监控设备传回的图像判断方位,对驾驶者操控技术要求极高。“一旦操作失误,不仅损失设备,还有可能造成线路故障。”
为了提升技能,队员们每周坚持训练2—3次,在操场上的模拟“铁塔线网”中,反复苦练无人机穿梭技巧。队员们飞机巡检平均每年飞行总时长超过50小时。“一次次在坠机、碰线的边缘挣扎,慢慢练就了胆量和本领。”
“对于女性而言,每次巡检都是一次意志的考验。”宋雪告诉记者,高压线路巡检大多在远城区偏远地带,她们经常身处杂草丛生、乱石崎岖、坑洼泥泞的山野环境,而通信良好的“制高点”往往需要徒步爬山穿林,扛起通常重达20多公斤的设备。一天工作下来,腰腿酸软。
回首一次次巡检任务,女子无人机飞行队队员于渊感慨:“我们的工作不仅能对供电运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,也能让女职工走出‘舒适区’,让女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。”“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更多场景,最大效率完成检修任务”,展望未来,宋雪和队员们早已目标锚定。
(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通讯员于渊)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400-696-5515

在线咨询报名

扫描微信二维码